《中國思想史》讀書筆記(一)
2018 年快要結束了。
昨天午休時間,在公司的書架上面看見一本《中國思想史——宋代至近代》,很感興趣,遂開卷。時間並不充裕,只來得及看完了序言,沒有開始閱讀正文。但序言中的兩個觀點很有意思,他們可能是我之前學習中忽視的地方。
衆所周知,這是一個不斷變化中的世界,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,文化也因此不斷地「現代化」以適應時代的需要。所以說,「文化」、「思想」是具有時效性的。任何一種文化,抑或是思想都是面向他們所提出、發展的時代,脫離了時代的背景,一切的研究、討論便不再那麼有意義了。
在之前的學習當中,我似乎忽視了這一點,並沒有結合時代的特徵來加以理解,這也許是我覺得,很多東西和我們現代的生活「不兼容」的原因。
書中的另一個觀點也很有意思。從我個人的視角出發,作爲一名長期接受理工科訓練的學生,熟悉的自然是「西方的那一套理論」,思維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基於西方的思想體系。但東方的思想是自成體系的,它既不相似、也不相反。戴着有色眼鏡去研究,必然會有所偏差。
但如何建立適合東方的思想體系的框架,或者說,如果給自己建立一套全新的理論框架,之前並未有過實踐。這也許會是一種新的體驗。